进入2022年,国内外紧急事件频发,加之起伏不定的新冠疫情,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和不确定,无论是企业经营管理还是家庭生活,或多或少都要面临不安、沮丧、无力感等负面情绪,挑战我们的内心秩序。那么,面对灾难和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们保持积极心态,学会应对“世事无常”?
4月4日,清华五道口云课堂邀请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以“危机之下,如何提高心理韧性?”为主题做了一场非常精彩的线上讲座。作为在积极心理学深耕多年的著名学者,彭凯平教授以平实易懂的方式,为大家普及关于心理韧性的基础知识,并围绕如何提高心理韧性进行系统的讲解,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且极具普适性的宝贵建议。
彭凯平表示,人类在危机之下产生应激反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压力,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在压力环境中让自己坚持下来的力量就是心理韧性。这种力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心理的复原力,也就是在逆境、失败和压力中迅速恢复的能力;第二层是抗逆力,也被称为耐磨力或者意志力,清华校训前半句“自强不息”就代表着这种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第三层代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叫做创伤后的成长,它是在经历逆境挑战后产生的积极心理变化和心理功能的提升。
“心理的宽阔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彭凯平教授在讲解如何提升心理韧劲时说到。在他看来,上述三个层面的能力都存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锻炼和提升。例如在提升复原力方面,他总结了名为“八正法”的方法,包括深呼吸、闻香、抚摸身体、幽默、倾诉、运动、正念、写作。“科学家证明,我们的很多负面心理与大脑杏仁核的活跃程度关系密切,” 彭凯平说,“‘八正法’里的很多方法都与杏仁核的放松和舒缓有关。”
在提升抗逆力方面,彭老师总结了“六大道”,包括体育锻炼、自我挑战、目标想象、正念冥想、积极心态和有效休息。“毛主席说过一句话,叫‘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当我们锻炼身体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塑造健康的体魄,也是在塑造自己的意志力。”他说道,毛主席很早就意识到我们人类精神力量的提升,其实是与体育锻炼关系密切的。
如何在经历了磨难和逆境之后实现积极的心理成长?彭凯平表示,人类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与内心求生欲之间的张力形成了我们心里最大的恐惧,于是我们学会了各种方式来管理这种恐惧。其中一种理论认为,通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够提升创伤后的心理成长。他介绍说,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从成就、接纳、升华、亲情、关系、宗教、公正、快乐等八个方面来寻找和发现人生意义,特殊情况下痛苦的体验也能给予生命意义的启示。这些生命意义的来源,将通过文化世界观、自我效能感、亲密关系这三个重要的保护机制来帮助人们克服恐惧,实现自我超越。“人的孤独不是物理空间,而是心理空间,” 彭凯平说,家庭亲情和社会关系都能够让我们产生意义感,呵护家庭稳定和温馨的信念和建立互惠友善的社会关系,都是提升心理韧性的重要方法和保护机制。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讲座最后,彭凯平教授特意引用了苏东坡的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为总结。他说道:“人生就如这首词中的描写,有风雨有灾害,有阑珊有颠簸,当我们走过这一切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回首人生历程发现‘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或许是在危机面前保持心理韧性的一种诗意的描述和倡导。”